中医怎么救急危重
编者的话:8月11日,从北京开往武汉的G587次列车上,一位53岁的男子突发急性肠梗阻。荆门市中医医院护士长袁小红和护士陈小玲当即用中医刮痧技术缓解了男子的病痛。谈及中医,很多人眼前浮现的都是“诊脉”“调理”等形象,全是“慢功夫”。今年4月份召开的2019首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表示,北京市将实施中医医疗机构急诊“疾风”行动,完善中医急诊急救人才队伍,推广中医“急诊方”,推动中医药急诊急救技术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改变中医“慢郎中”形象。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姚卫海看来,用“慢郎中”形容中医有失偏颇,中医在高热、痛症、喘症、心衰、休克等急危重症治疗方面都很有效,是救死扶伤的“急先锋”。《生命时报》为您介绍五种中医急诊“救命方”。
失血性休克在外科休克中很常见。多见于大血管破裂,腹部损伤引起的肝脾破裂,胃、十二指肠出血,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妇产科大出血等。通常情况下,人在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时,就会出现休克,最终患者会因微循环障碍导致各组织器官功能不全和衰竭,严重时会威胁生命。
休克综合征归属于中医“脱证”或“厥逆”的范畴,治疗应回阳或救逆。对失血性休克,中医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常用大剂量人参煎汤顿服来益气摄血固脱,然后加黄芪、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茱萸等。目前,遇到休克患者时,中医急诊会采取将这类人参合剂制成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输入患者体内,可迅速起到稳定血压和改善休克状态的作用,对各种休克均有效。
当人体感受风寒、风热,出现发热,腋下温度超过39℃时,称为高热症;超过41℃为超高热症,持续高热对身体损害非常大。姚卫海表示,引起高热的原因非常多,中医在治疗外感高热急症上,疗效很显著。中医认为,自然气候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比如,春季常为风热表证,邪从上受,多从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而发病;夏季常为暑热表证或湿热表证,为阳热之邪或湿邪;秋季常为燥热表证或凉燥表证,燥易伤肺,燥邪与寒气结合而发病;冬季常为风寒表证,为阴邪,易伤人阳气。因此,外感热病需要根据四季不同邪气的特点,针对性地开方用药。中医探索出的治疗季节性流行病的“四季感冒方”,因时制宜、辨证施治,在治疗由病毒感染导致的外感高热症方面有一定优势。需要提醒的是,外感高热患者需及时治疗,若有延误,或邪盛体弱,邪气入里,易发其他病症。
另外,中医在治疗高热伴厥脱(现代医学的“脓毒症”)的危重症上,也很有特色。脓毒症指由各种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在应激状态下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大量炎性介质失控性释放,进一步发展可导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姚卫海说,目前尽管采取了抗感染、积极复苏、器官支持等手段,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提高了化险为夷的几率。脓毒症属于中医学“热病”范畴,中医治疗脓毒症时有四证四法:针对毒热内盛,采取清热解毒;针对毒损脉络,采取活血化瘀;针对急性虚症,采取扶正固本;针对腹气不通,采取通腹攻下。另外,血必净注射液、安宫牛黄丸和参附注射液都是救治脓毒症的常用中药。
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可能导致心力衰竭。70~80岁的老年人群中,心衰发病率高达10%~20%。中医认为,心衰是由于心气不足、虚衰而竭,或心气因外邪所困而引起的血行不畅所导致。此时,机体处于血虚或血瘀状态,临床表现多为心悸怔忡、喘满咳唾、不能平卧、小便不利、身体浮肿等。
气虚、血瘀、水饮内停(人体水液运行输布失常)是心衰病的重要病机。临床以“泻肺利水”为治疗原则,常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来缓解。同时,根据不同人群,进行加减辨证治疗心衰急性发作患者。比如,气虚重者加黄芪;气阴两虚者加生脉散;血瘀水停者加赤芍、水红花子等。多年临床经验发现,此法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状态,疗效不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被称为不动声色的“杀手”。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咳嗽、咳痰和气短,或呼吸困难,且反复、急性发作,久而久之将演变成肺心病,最后可能累及全身各系统。中医治疗慢阻肺的优势在于更重视“治本”,通过对肺、脾、肾功能的调补,提高患者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御能力,尽可能减少急性期的发作次数。
中医认为,肺、脾、肾功能之失常,是气化功能的不足,是痰饮留伏的主要原因,也是慢阻肺发病的根本所在。常用药物有苍术、麻黄、莱菔子、苦桔梗、丹参等,这些中药有运化痰湿、升清降浊的功效。
在慢阻肺的缓解期治疗过程中,中医临床采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土指脾,金指肺,“培土生金”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金水相生法又称补肺滋肾法,适用于肺虚不能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这样做可以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呼吸困难等不适,降低急性发作次数。患者急性发作时,以止嗽化痰定喘丸、养阴清肺丸及益气解毒活血法治疗耐药菌感染;三伏及三九天,辅以温阳化痰止咳贴穴位贴敷,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对于扭伤等伤筋类疼痛,胆绞痛、肾绞痛、心绞痛等疼痛,以及癌症晚期的癌痛,中医急诊采取针灸进行辅助治疗。相比单纯使用止痛药,针灸止痛的效果更立竿见影,也可降低患者对止痛类药物的依赖性。
常发生于各种疾病的重危阶段(如脑血管意外、严重中毒等)的昏迷,以意识丧失、神志不清、呼之不应为主要特征。临床急救昏迷,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中医急诊的针灸治疗作为一项常规抢救措施,可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通过针刺人中、少冲,同时配合百会、合谷、内关、十宣等穴位,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昏迷程度,调节全身机能,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另外,心脏骤停通过抢救心跳复苏后,所出现的“复苏后综合征”(虽然自主血压恢复,但仍有数小时的昏迷,并常伴有数天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亦可采取针灸、中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
推荐阅读
理法方药学术
分享中医药资讯
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工作者都在关注的平台
等您/关注